云龙的思绪,飘向了寧家的寧永瑞。
    寧永瑞修成了五寸的三九雪寒气,在中品炼气中,绝对算得上是佼佼者。
    以他炼气中期巔峰的修为,放眼整个万方湖,那些只是下品炼气层次的修士,修为最高的也不过与他仿佛。
    按理说,寧永瑞对上他们,应当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才对。
    然而,当初面对修为相若的莫问剑,他的中品炼气比下品炼气品质强,5寸的三九雪寒气对2寸的翠湖碧水气还有绝对的属性压制。
    这种情况下,寧永瑞竟然只能占据上风,打得游刃有余,却始终难能做到一击制胜,快速碾压。
    问题,依旧出在法术的运用与威力之上。
    他手中明明握著最为锋利的杀猪刀,却似乎並不完全清楚,该如何精准而高效地对猪下刀。
    直到云家將万方湖各家的术法传承尽数收入囊中,云龙仔细研读之后,才恍然大悟。
    他当初在万方湖畔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横扫无敌,並不仅仅是因为那远超同阶的七寸上品炼气。
    他所修炼的大罗汉拳与金钟罩,其神妙与威力,远非万方湖那些寻常法术可比。
    若非如此,即便他拥有七寸炼气,恐怕也会如同寧永瑞一般。
    空有远超对手的实力,却因为缺乏足够精妙的“出刀之术”,而无法將这份实力,转化为压倒性的胜势。
    万方湖各家搜罗来的法术玉简,静静地躺在云龙面前的案几上。
    他指尖捻过一枚枚玉简,神识沉入其中,细细研读。
    这些时日,他几乎將所有心神都沉浸在了这些五八门的法术之中。
    直到此刻,將这些驳杂的法术传承尽数瞭然於胸,云龙才真正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所修行的大罗汉拳与金钟罩,究竟是何等品阶的存在。
    他过去只是隱约觉得这两门法术不凡,远超寻常,却从未有过如此直观而深刻的对比。
    法术的精妙与强大,离不开三个根本性的先决条件。
    其一,便是炼气的品质。
    炼气品质愈高,法术的根基便愈发雄浑,威力自然水涨船高,这是修行界顛扑不破的真理。
    其二,则是炼气与法术本身的契合度。
    契合度越高,修士便越能如臂使指,將法术的特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避免出现真气运转滯涩,威力大打折扣的窘境。
    这两点,对於任何一个踏入修行门槛的修士而言,都可算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无需赘言。
    然而,真正让云龙心神震动的,是那第三个,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构成法术的炼气数量。
    这个数量,並非是施法时隨意调动炼气的多寡,而是一种更为基础,更为核心的构成单位,决定了法术威力的基石。
    万方湖这些修仙家族所掌握的法术,大多简陋粗疏,传承残缺。
    往往只需三五道炼气,便能勉强勾勒出法术的雏形,驱动其运转。
    炼气的品质,在修士成功引气入体,踏入炼气期那一刻,便已然尘埃落定,再难更改,除非有逆天机缘。
    因此,这类以少量炼气构成的法术,其威力的上限,几乎从一开始,就被牢牢钉死,难以突破。
    为了在既定的框架內,儘可能地提升法术的威力,修士们也各自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愚钝者,会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施展法术时,不顾法术本身的结构,一股脑地强行灌注更多的炼气。
    此举並非全无效果,却收效甚微,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还可能对经脉造成暗伤。
    而那些稍有悟性的修士,则会將心思放在提升自身的施法速度之上。
    通过在短时间內,连续不断地施展同一个法术,以数量的叠加,来弥补单次威力的不足,形成类似法术浪潮的攻势。
    这种方式,確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法术的整体效果,对敌时也更具压迫力。
    然而,无论是粗暴的炼气堆砌,还是巧妙的施法叠加,在云龙所修行的大罗汉拳与金钟罩面前,都显得那般……稚嫩可笑。
    云龙清晰地记得,当他体內凝练的金刚混元气数量尚在九道以下之时,大罗汉拳与金钟罩虽然也能施展,但其威力,更多是源於金刚混元气本身那远超同阶炼气的精纯品质,以及这门顶尖炼气法门与两套法术之间近乎完美的契合度。
    一如当初在景阳山脉,他初入炼气之境,仅仅凭藉一道金刚混元气催动的大罗汉拳,便能轻易击败修为远胜於他的木老。
    那时,金刚混元气的霸道,已然初露锋芒,展现出与眾不同的崢嶸。
    直至云龙將修为推至炼气初期巔峰,体內成功凝练出整整九道金刚混元气之后,大罗汉拳与金钟罩那真正惊世骇俗的威力,才如同揭开面纱的绝世美人,堪堪展露出冰山一角。
    九道炼气,对於万方湖那些寻常法术而言,或许已是难以企及的奢侈,是它们结构所能容纳的极限。
    但对於大罗汉拳与金钟罩来说,九道炼气为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堪称『入门』的门槛。
    云龙至今也未能完全洞悉,构成这两门无上法术的炼气数量,其上限究竟在何处,仿佛深不见底的幽潭。
    他只知道,投入的金刚混元气越多,法术的威力便会隨之暴涨,仿佛永无止境,每一次增加都带来新的惊喜。
    尤其当构成法术的炼气数量,达到九道、十二道、乃至十六道这些似乎蕴含著某种特殊规律的数字时,两门法术的威力增幅,更是会呈现出一种近乎跃迁式的暴涨,带来质的飞跃。
    云龙隱隱有一种预感,一种源於对大道至理的模糊触碰。
    修仙界对於法术品阶的划分,除了炼气品质与契合度之外,极有可能还存在著一套以构成法术所需炼气数量多寡为依据的评判標准,那才是衡量法术真正潜力的標尺。
    只是,这套標准究竟为何,如今的云家,显然还远远没有资格接触到,如同隔著一层厚厚的迷雾。
    这份认知,让云龙心中刚刚涌起的些许自得,又悄然沉淀下去,化为更深沉的求索欲望与对家族未来的深远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