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出山
金风玉露,秋月春。
万千群山,层林尽染。
按照墨家的“节用”规矩,凡有山月,便不可掌灯。
今夜秋月高悬,明澄清澈,自然便成了月下起舞。
留守山林的子弟用石墩在洞口的岩石平台上摆了个“舞台”。
古琴悠扬,陶埙呜咽,八名年少女弟子扮成了山鬼模样,从场外飘进场中,白布长衫,黑发披散,对月起舞,幽怨阴柔。
老巨子站了起来,白衣大袖,秃顶闪亮,在一声女鬼长哭中引吭高歌,浑厚苍哑的歌声回荡。
“鬼兮鬼兮生者魂魄兮
飘忽形之外幽冥叹无极
惩恶不能言兮空有悲啼
扬善须待兮日月太急
鬼目如电察天地兮人有暗室亏心
明鬼明鬼兮天地万物良知兮”
月夜之下一片和声:“明鬼明鬼兮天地万物良知兮……”
老巨子身影朦胧,但弟子们从未见过老巨子如此的开心。
舞、歌久久不绝。
却有终了之时。
老巨子凝望着天上的月亮,述说今夜聚众的原因。
“明日,我门出山。”
话音方落。
热烈讨论声骤然而起。
之前出山的墨家子弟时常传信回来,文字动人心,世居大山的人们,对世间的美好有了具体的想象,有了更多的向往。
如果不是老巨子在,墨家的年轻子弟早就都跑到山外了,但不少人的想法没改,待到老巨子离世一样会出山。
不成想,老巨子竟宣布举门出山,这一刻,山中的怨怼消散于无形。
待在老巨子身边的少年弟子,却显露出忧愁的模样,久在老师身边,他远比师兄师姐知道的更多。
“山外的大师兄和诸子百家子弟‘闯祸’了。”
在大汉律法之下。
大师兄索庐参和诸子百家子弟一道,悍然覆灭了一个数千人的庞大家族,至圣世家孔家。
更为大汉朝廷所不容的是,为了防止有人能逃走,动用了大量禁制武器。
滚木、礌石、长剑、钢刀、铁箭镞、弓弩……俨然一场小型战争。
有组织、有纪律、有禁武,大汉朝廷内部正在进行激烈讨论,是否将“覆灭孔家”的势力,定义为“叛军”。
表现最积极的,当属汉廷御史大夫张汤。
从春秋战国以来,墨家的敌人,儒家如果排第一,法家就排第二。
相较于儒家处处刻薄恶毒的咒骂,法家始终作为墨家的稳健有力的正面敌人存在。
法家子弟一直认为,墨家的主张和行为乖张偏激,只能拯救人世的小苦小难,而无法使庶民实实在在地富裕,无法使国家实实在在地强大。
竭尽心力帮助弱国防止侵略,何如法家全心全意地使弱国强大?
一点一滴地扶危济困,何如法家推行变法而使国富民强?
前者是扬汤止沸,后者是釜底抽薪,这是法家最有力的驳斥。
更重要的是,法家反对墨家无视法制的侠义行为,认为墨家某些时候的行径,是一种偏狭的扰乱,是一种悖逆,从根本上与儒家的迂腐倒退没有区别。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便是法家对儒、墨的评价。
墨家和诸子百家一道,屠戮了圣人后裔,且手段极其残忍,为大汉律法所不容,少年不认为大汉律法有错,也不认为诸子百家有错,哪怕诸子百家被大汉律法所惩戒,也能称得上“罪有应得”。
但是,为什么是张汤?
在传书中,大师兄明确地说明,孔家西逃路线和埋伏地点就是张汤给的,绣衣直指御史全程提供了帮助,为何事情一过,张汤和绣衣直指御史立刻翻脸不认人,甚至要将诸子百家的正义行为为“叛乱”。
张汤也是法家人啊,甚而是法家在朝廷的“魁首”,诸子百家还曾经为张汤量身定制了帝国制度,尽管在那位公孙丞相干涉下,出现了重大偏差,可是,张汤和诸子百家,既是家人,又有情分,怎么有人能无情无义到这种地步呢?
老师忽然出山,一些年长师兄异常的表现,都给了少年十分不好的预感。
在众多师兄弟、师姐妹兴奋地散场回去收拾行李准备出山时,亦步亦趋跟随老巨子回到石屋。
“小子墨,你在想什么?”老巨子轻声问道。
这是当代墨家最聪明的子弟,七窍玲珑,动手能力冠绝诸墨,也是墨家钜子墨子的后代,当然,不是血缘后代。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作为没落贵族后裔,墨子一生无子,但兄弟姐妹却延伸了许多“枝叶”,小子墨的先祖,与墨子同祖。
墨子,子墨,墨子墨,就是老巨子对少年的期许。
“老师,我在想张汤。”墨子墨诚实答道。
张汤利用了百家,还要置百家于死地,在他眼中,张汤是天下最大的小人。
老巨子慈祥一笑,“你认为他是恶人?”
“老师不这样认为吗?”
墨子墨的反问,老巨子先是点点头,又摇摇头,“小子墨,这天底下,不是所有人都如先贤争论那般,有‘本善’、‘本恶’之分,有些人,是无关乎善恶的,就比如张汤,他是个法吏,如果为善恶驱使,律法便不再公正。”
墨家可以轻视儒家,但不能轻视法家,法家弟子素来敬重墨子,从古至今,也没有一个法家名士对墨子有过人身攻击,法家讲的是理,儒家骂的是人。
所以,墨家、法家的矛盾在于惩恶扬善的方式不同,老巨子眼中对法家,对张汤没有偏见。
“老师,我见过其他的法家人,他们和张汤都不一样。”
“那是他们还不够纯粹,不是张汤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
“老师,我墨家素来以诛灭暴君酷吏为己任,为什么您对张汤这个酷吏会这么推崇?”
“现在的张汤,可以为天下带来平和康宁,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
“可是老师,张汤无‘心’啊。”
老巨子通过风窗光洞,仰望中天圆月,不禁浩叹一声,“刀,怎么会有心呢?”
(本章完)
金风玉露,秋月春。
万千群山,层林尽染。
按照墨家的“节用”规矩,凡有山月,便不可掌灯。
今夜秋月高悬,明澄清澈,自然便成了月下起舞。
留守山林的子弟用石墩在洞口的岩石平台上摆了个“舞台”。
古琴悠扬,陶埙呜咽,八名年少女弟子扮成了山鬼模样,从场外飘进场中,白布长衫,黑发披散,对月起舞,幽怨阴柔。
老巨子站了起来,白衣大袖,秃顶闪亮,在一声女鬼长哭中引吭高歌,浑厚苍哑的歌声回荡。
“鬼兮鬼兮生者魂魄兮
飘忽形之外幽冥叹无极
惩恶不能言兮空有悲啼
扬善须待兮日月太急
鬼目如电察天地兮人有暗室亏心
明鬼明鬼兮天地万物良知兮”
月夜之下一片和声:“明鬼明鬼兮天地万物良知兮……”
老巨子身影朦胧,但弟子们从未见过老巨子如此的开心。
舞、歌久久不绝。
却有终了之时。
老巨子凝望着天上的月亮,述说今夜聚众的原因。
“明日,我门出山。”
话音方落。
热烈讨论声骤然而起。
之前出山的墨家子弟时常传信回来,文字动人心,世居大山的人们,对世间的美好有了具体的想象,有了更多的向往。
如果不是老巨子在,墨家的年轻子弟早就都跑到山外了,但不少人的想法没改,待到老巨子离世一样会出山。
不成想,老巨子竟宣布举门出山,这一刻,山中的怨怼消散于无形。
待在老巨子身边的少年弟子,却显露出忧愁的模样,久在老师身边,他远比师兄师姐知道的更多。
“山外的大师兄和诸子百家子弟‘闯祸’了。”
在大汉律法之下。
大师兄索庐参和诸子百家子弟一道,悍然覆灭了一个数千人的庞大家族,至圣世家孔家。
更为大汉朝廷所不容的是,为了防止有人能逃走,动用了大量禁制武器。
滚木、礌石、长剑、钢刀、铁箭镞、弓弩……俨然一场小型战争。
有组织、有纪律、有禁武,大汉朝廷内部正在进行激烈讨论,是否将“覆灭孔家”的势力,定义为“叛军”。
表现最积极的,当属汉廷御史大夫张汤。
从春秋战国以来,墨家的敌人,儒家如果排第一,法家就排第二。
相较于儒家处处刻薄恶毒的咒骂,法家始终作为墨家的稳健有力的正面敌人存在。
法家子弟一直认为,墨家的主张和行为乖张偏激,只能拯救人世的小苦小难,而无法使庶民实实在在地富裕,无法使国家实实在在地强大。
竭尽心力帮助弱国防止侵略,何如法家全心全意地使弱国强大?
一点一滴地扶危济困,何如法家推行变法而使国富民强?
前者是扬汤止沸,后者是釜底抽薪,这是法家最有力的驳斥。
更重要的是,法家反对墨家无视法制的侠义行为,认为墨家某些时候的行径,是一种偏狭的扰乱,是一种悖逆,从根本上与儒家的迂腐倒退没有区别。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便是法家对儒、墨的评价。
墨家和诸子百家一道,屠戮了圣人后裔,且手段极其残忍,为大汉律法所不容,少年不认为大汉律法有错,也不认为诸子百家有错,哪怕诸子百家被大汉律法所惩戒,也能称得上“罪有应得”。
但是,为什么是张汤?
在传书中,大师兄明确地说明,孔家西逃路线和埋伏地点就是张汤给的,绣衣直指御史全程提供了帮助,为何事情一过,张汤和绣衣直指御史立刻翻脸不认人,甚至要将诸子百家的正义行为为“叛乱”。
张汤也是法家人啊,甚而是法家在朝廷的“魁首”,诸子百家还曾经为张汤量身定制了帝国制度,尽管在那位公孙丞相干涉下,出现了重大偏差,可是,张汤和诸子百家,既是家人,又有情分,怎么有人能无情无义到这种地步呢?
老师忽然出山,一些年长师兄异常的表现,都给了少年十分不好的预感。
在众多师兄弟、师姐妹兴奋地散场回去收拾行李准备出山时,亦步亦趋跟随老巨子回到石屋。
“小子墨,你在想什么?”老巨子轻声问道。
这是当代墨家最聪明的子弟,七窍玲珑,动手能力冠绝诸墨,也是墨家钜子墨子的后代,当然,不是血缘后代。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作为没落贵族后裔,墨子一生无子,但兄弟姐妹却延伸了许多“枝叶”,小子墨的先祖,与墨子同祖。
墨子,子墨,墨子墨,就是老巨子对少年的期许。
“老师,我在想张汤。”墨子墨诚实答道。
张汤利用了百家,还要置百家于死地,在他眼中,张汤是天下最大的小人。
老巨子慈祥一笑,“你认为他是恶人?”
“老师不这样认为吗?”
墨子墨的反问,老巨子先是点点头,又摇摇头,“小子墨,这天底下,不是所有人都如先贤争论那般,有‘本善’、‘本恶’之分,有些人,是无关乎善恶的,就比如张汤,他是个法吏,如果为善恶驱使,律法便不再公正。”
墨家可以轻视儒家,但不能轻视法家,法家弟子素来敬重墨子,从古至今,也没有一个法家名士对墨子有过人身攻击,法家讲的是理,儒家骂的是人。
所以,墨家、法家的矛盾在于惩恶扬善的方式不同,老巨子眼中对法家,对张汤没有偏见。
“老师,我见过其他的法家人,他们和张汤都不一样。”
“那是他们还不够纯粹,不是张汤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
“老师,我墨家素来以诛灭暴君酷吏为己任,为什么您对张汤这个酷吏会这么推崇?”
“现在的张汤,可以为天下带来平和康宁,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
“可是老师,张汤无‘心’啊。”
老巨子通过风窗光洞,仰望中天圆月,不禁浩叹一声,“刀,怎么会有心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