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政侠
再升殿。
老巨子很瘦,很高,头很大,宽阔的前额和那片红亮的秃顶连成了一片广阔的智慧高地,一圈霜雪般的白发在高地边缘银丝闪亮,恍若红色岩石上永不解冻的冰雪。
谢绝了上君赏赐绣墩,他的步幅很大,一双大赤脚片踩在冰冷的金石板上,发出与穿鞋者一模一样的清晰坚实的脚步声,参政议政王大臣和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都为他脚上的老茧之厚而惊奇。
儿宽、褚大等儒官不由得暗骂,“摩顶放踵,故作异相!”
历代墨家巨子如此模样,在墨子之外,许多巨子都不是天生的,但为了效仿先贤,也为了先贤不被他门轻辱,便一个个如是。
这却让儒者很是腻烦。
毕竟公然辱骂他门先贤的是儒家的亚圣,着实有失身份、体面,不过,亚圣既骂,他们也只有从亚圣见之而骂。
诟病墨子、墨家巨子们的容貌。
当老巨子看过来时,儿宽、褚大等人却不由得一正,略微躬身下拜。
见此情形,老巨子摇了摇头,墨子最初在儒家与孔子之孙子思同门修习,却不满儒家的迂阔复古,于是与儒家子弟们激烈论战,使孔门三盈三虚,名声大振,但终究因为理念不合,自创墨家学派,长期在列国奔走推行。
墨子生来就有悲天悯人的襟怀,痛感庶民的无尽痛苦,对治国弄权那一套很是冷淡,所有的学问都为了拯救贱民。
这些,正是孔子仙逝后儒家子弟的反面,如孟子等先贤,也有襟怀、也能感受痛苦,但在儒家诸多先贤眼中,贱民根本不算人!
而且,儒家很喜欢治国弄权。
故此,墨子提出救世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敬天”、“明鬼”、“非乐”、“非明”,为了穷苦的贱民和辛辛苦苦不得志的贤者而奔走时,立刻就被认为是儒门最大“叛徒”!
儒门上下无不骂墨子的所作所为是“贱人之行”,是“无父之徒”,极尽刻薄。
但墨子却不为所动,坚韧不拔的身体力行,人格学问竟像泰山北斗一般矗立起来,名振列国,天下景仰,追随墨子的弟子越来越多,墨家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墨家弟子忠心耿耿,一声令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在那数十近百年间,墨家无可置疑地成了天下诸侯谁都不敢小觑的一支力量,墨家俨然成了天下的“政侠”,超然欲所有列国之外的正义力量。
春秋战国之世,纵天下之大,唯墨家敢于仗剑而起,血溅五步,而使天下缟素!
是以,再强悍的大国,也对墨家保持三分敬畏。
这世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失败,“叛徒”的成功而让人无法接受。
孟子和儒家子弟的破防,老巨子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原谅。
老巨子望着儿宽、褚大,笑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把天下黎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那你们就走上了圣人之道。”
中外两朝儒官为之愕然,不明白老巨子说的什么意思。
儿宽、褚大愣了愣,知道老巨子的意思,面容淡漠,没有回应。
如果把所有人都看作人,又如何突显尊卑贵贱?
休想以“兼爱”动摇他们!
老巨子笑容敛去,这群食古不化的家伙,就该被扫入历史的尘埃里,缓缓道:“至圣世家之亡,老夫愿意对此负责。”
一句话。
引爆了大殿所有人的情绪。
儿宽、褚大等朝官眼睛都红了,都知道是你,你还敢当廷承认,这是没把他们当人看了啊!
以儿宽为首,褚大等人随行,出班撩袍跪倒,“臣启上君,墨家残忍凶狠,私造禁制武器,攻杀他人全族,视大汉律法于无物,臣等请诛墨家!”
“臣等请诛墨家!”
“臣等请诛墨家!”
夹杂着无穷怒火,儒音几乎掀翻宣室殿顶,充斥着复仇之意。
刘据也对老巨子这“贴脸开大”的举动有些惊讶,“巨子前辈?”
“先圣后裔遇诛,要有人负责,而这件事,又恰好是草民干的,以诛暴之令救天下之思,如此丰功伟绩,草民自然不能躲避。”
老巨子那一副“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架势,让大殿中的百家世职官员为之动容。
一人,揽了所有律法不容,如此气概,不愧是墨家巨子。
“老……”
太常丞、墨家下代巨子的索庐参站了出来,想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老巨子回头一瞪眼,索庐参瞬间口不能言。
老巨子转向御座,躬身下拜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孟缠甘愿领罪。”
“独你一人,何以覆我至圣世家,必有同谋!必有同谋!”儿宽恨声道。
“陈蔡一战,如非墨家子弟倾巢而出,岂能灭我门孔家?”褚大接言道。
“是极!是极!”
“必有同谋!”
“整个墨家都参与其中!”
“……”
儒官们沸腾了,纷纷开口,誓要弄死墨家满门。
如果死了孔家,能灭绝了墨家,这一切的损失,似乎都有了弥补。
坐在绣墩上的张汤眼睛放光,就想站起附和,却见老丞相公孙弘正侧首望着他,顿时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所有想法。
张汤望着那双沧桑的眼睛,不由得在想,老相国真的夜中不能视物吗?
“杀个孔家,还用不着那些人。”老巨子的声音,压过了所有人,却激起了儒家子弟更大的愤怒。
杀了人,还瞧不起人,如果不能讨回公道,他们死后都无颜去见先圣。
“不相信吗?”
老巨子没有意外,望着殿外的中月,轻声说道:“时辰差不多了。”
下一刻,一个个形似乌鸢的“巨鸟”缓缓飞来,遮蔽了部分月光,光线的变化,让所有的人不由得望向殿外,那是……木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本章完)
再升殿。
老巨子很瘦,很高,头很大,宽阔的前额和那片红亮的秃顶连成了一片广阔的智慧高地,一圈霜雪般的白发在高地边缘银丝闪亮,恍若红色岩石上永不解冻的冰雪。
谢绝了上君赏赐绣墩,他的步幅很大,一双大赤脚片踩在冰冷的金石板上,发出与穿鞋者一模一样的清晰坚实的脚步声,参政议政王大臣和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都为他脚上的老茧之厚而惊奇。
儿宽、褚大等儒官不由得暗骂,“摩顶放踵,故作异相!”
历代墨家巨子如此模样,在墨子之外,许多巨子都不是天生的,但为了效仿先贤,也为了先贤不被他门轻辱,便一个个如是。
这却让儒者很是腻烦。
毕竟公然辱骂他门先贤的是儒家的亚圣,着实有失身份、体面,不过,亚圣既骂,他们也只有从亚圣见之而骂。
诟病墨子、墨家巨子们的容貌。
当老巨子看过来时,儿宽、褚大等人却不由得一正,略微躬身下拜。
见此情形,老巨子摇了摇头,墨子最初在儒家与孔子之孙子思同门修习,却不满儒家的迂阔复古,于是与儒家子弟们激烈论战,使孔门三盈三虚,名声大振,但终究因为理念不合,自创墨家学派,长期在列国奔走推行。
墨子生来就有悲天悯人的襟怀,痛感庶民的无尽痛苦,对治国弄权那一套很是冷淡,所有的学问都为了拯救贱民。
这些,正是孔子仙逝后儒家子弟的反面,如孟子等先贤,也有襟怀、也能感受痛苦,但在儒家诸多先贤眼中,贱民根本不算人!
而且,儒家很喜欢治国弄权。
故此,墨子提出救世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敬天”、“明鬼”、“非乐”、“非明”,为了穷苦的贱民和辛辛苦苦不得志的贤者而奔走时,立刻就被认为是儒门最大“叛徒”!
儒门上下无不骂墨子的所作所为是“贱人之行”,是“无父之徒”,极尽刻薄。
但墨子却不为所动,坚韧不拔的身体力行,人格学问竟像泰山北斗一般矗立起来,名振列国,天下景仰,追随墨子的弟子越来越多,墨家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墨家弟子忠心耿耿,一声令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在那数十近百年间,墨家无可置疑地成了天下诸侯谁都不敢小觑的一支力量,墨家俨然成了天下的“政侠”,超然欲所有列国之外的正义力量。
春秋战国之世,纵天下之大,唯墨家敢于仗剑而起,血溅五步,而使天下缟素!
是以,再强悍的大国,也对墨家保持三分敬畏。
这世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失败,“叛徒”的成功而让人无法接受。
孟子和儒家子弟的破防,老巨子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原谅。
老巨子望着儿宽、褚大,笑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把天下黎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那你们就走上了圣人之道。”
中外两朝儒官为之愕然,不明白老巨子说的什么意思。
儿宽、褚大愣了愣,知道老巨子的意思,面容淡漠,没有回应。
如果把所有人都看作人,又如何突显尊卑贵贱?
休想以“兼爱”动摇他们!
老巨子笑容敛去,这群食古不化的家伙,就该被扫入历史的尘埃里,缓缓道:“至圣世家之亡,老夫愿意对此负责。”
一句话。
引爆了大殿所有人的情绪。
儿宽、褚大等朝官眼睛都红了,都知道是你,你还敢当廷承认,这是没把他们当人看了啊!
以儿宽为首,褚大等人随行,出班撩袍跪倒,“臣启上君,墨家残忍凶狠,私造禁制武器,攻杀他人全族,视大汉律法于无物,臣等请诛墨家!”
“臣等请诛墨家!”
“臣等请诛墨家!”
夹杂着无穷怒火,儒音几乎掀翻宣室殿顶,充斥着复仇之意。
刘据也对老巨子这“贴脸开大”的举动有些惊讶,“巨子前辈?”
“先圣后裔遇诛,要有人负责,而这件事,又恰好是草民干的,以诛暴之令救天下之思,如此丰功伟绩,草民自然不能躲避。”
老巨子那一副“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架势,让大殿中的百家世职官员为之动容。
一人,揽了所有律法不容,如此气概,不愧是墨家巨子。
“老……”
太常丞、墨家下代巨子的索庐参站了出来,想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老巨子回头一瞪眼,索庐参瞬间口不能言。
老巨子转向御座,躬身下拜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孟缠甘愿领罪。”
“独你一人,何以覆我至圣世家,必有同谋!必有同谋!”儿宽恨声道。
“陈蔡一战,如非墨家子弟倾巢而出,岂能灭我门孔家?”褚大接言道。
“是极!是极!”
“必有同谋!”
“整个墨家都参与其中!”
“……”
儒官们沸腾了,纷纷开口,誓要弄死墨家满门。
如果死了孔家,能灭绝了墨家,这一切的损失,似乎都有了弥补。
坐在绣墩上的张汤眼睛放光,就想站起附和,却见老丞相公孙弘正侧首望着他,顿时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所有想法。
张汤望着那双沧桑的眼睛,不由得在想,老相国真的夜中不能视物吗?
“杀个孔家,还用不着那些人。”老巨子的声音,压过了所有人,却激起了儒家子弟更大的愤怒。
杀了人,还瞧不起人,如果不能讨回公道,他们死后都无颜去见先圣。
“不相信吗?”
老巨子没有意外,望着殿外的中月,轻声说道:“时辰差不多了。”
下一刻,一个个形似乌鸢的“巨鸟”缓缓飞来,遮蔽了部分月光,光线的变化,让所有的人不由得望向殿外,那是……木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