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献礼
    一辆从函谷关东来的两马驾拉的黑布篷车不紧不慢地辚辚行进着。
    这辆车没有驾车的驭手,只是车旁有个俊秀少年,骑着一匹神骏的红马,手中一条马鞭,偶然在岔道口指点一下驾车的白马,并不时笑着对车中说几句话,显得兴奋而好奇。
    一路无阻,穿越半个关中平原,在月夜笼罩下,自安城门而入。
    路过东第,黑布篷车缓缓停住,少年翻身下马,为之敛起了车帘,墨家老巨子从中而下。
    望着尚冠里的孔祀,这座长安城中唯一的思圣祠堂,老巨子整理了下衣衫,抬步走上了高高的台阶。
    至圣世家遭逢大厄,即便是被共功了,长安城中的儒者为了向先圣诉苦、向先圣表愧、向先圣祈佑,在白日里,还是穷极手段向先圣奉上香火。
    及至更夜,此地仍然灯火通明,香烟缭绕,负责防止走水的京兆尹官吏为之移开了两扇朱红大门。
    抬首间,丈高的圣人石刻便显露在老巨子、墨子墨的眼中。
    标准的揖礼,似乎在见过所有前来的贤者,仅一眼,墨子墨便为之露怯,驻足在门外而不能再进。
    老巨子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稳步进入祀中,在正中站定,向着圣人石刻还礼,而后直起身,伫立在原地,迎望着圣人那深邃的眼睛,不避不让。
    墨家对孔子满怀敬意,却对孟子及儒家诸贤多有不耻,而对窃圣名而利己的圣人后裔,老巨子认为弟子做的很好。
    清清白白,坦坦荡荡。
    老巨子再次登车。
    由章台街转入尚冠街,在路过丞相府门前时,丞相门下诸多吏者躬身肃立,送老巨子直达广明门前。
    虽然有着特许,但老巨子仍然选择下车,接受宫卫检查后,改乘抬舆进入了未央宫。
    时已秋日后夜,煌煌殿宇的奢华尽敛,星星点点的灯笼照亮着这一路前进,在宣室殿前,作为大汉当国上君的刘据,携中外两朝参政议政王大臣、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亲迎。
    王、臣在阶下。
    望见抬舆时,刘据做出了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降阶”!
    现在的大汉,除了少数不死心的人外,大多数王公臣民都明白,上君,才是大汉事实上的君主。
    不是天子,胜似天子。
    诸礼之中,降阶最贵。
    老巨子那在夜中无需灯盏便能看清一切的眼睛,立刻便注意到了上君降阶的举动,连忙叫停抬舆,双臂像鸟展开翅膀一样张开,快步小跑而来。
    在来到上君近前后,老巨子行跪拜大礼。
    这是趋跪之礼。
    中大夫儿宽、治经博士褚大等儒官面露不自然之色。
    《论语·乡党》中载:“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即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了起来,向同立者作揖后,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
    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这就是一种向君主和宾客表达恭敬之意的趋礼。
    近年以来,渐以为“儒礼”。
    实为周礼。
    源于“伯禽趋跪”。
    西周初年,伯禽三次拜见父亲周公时因失礼遭笞责,经贤者商子以“南山桥木仰为父道,北山梓木俯为子道“的比喻点拨,次日觐见时以“入门而趋、登堂而跪“的规范动作行礼,被周公赞许得君子之教。
    真正的周礼复于眼前,远比儒礼更显尊卑,儒官纷纷默然。
    刘据扶起了老巨子,拉着老巨子走上了御阶,老巨子惶恐之色更重。
    “你是怎么过来的?”刘据笑着问道。
    “在等待。”老巨子答道。
    “还能干吗?”
    “能!”
    “还敢干吗?”
    “敢!”
    “准备怎么干?”
    刘据人少声轻,继续问道:“敬天明鬼?抑或告诫恶人恶政?”
    “回上君,草民与儒家相悖,一生崇信天道鬼神,而且常常感到鬼神就在我的左右。”
    老巨子道出了敬天明鬼的本质,接着慨然长叹,“只是,天道悠远,人世苍茫,幽冥万物,人却识得几多?若天无心志,人无灵魂,何来世间善恶报应?人间万事,非但个人善恶恩怨有鬼神明察,大如国家兴亡,法令代谢,亦有天道感应鬼神明察,行善政者国家兴亡,行恶政者则亡,此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也。”
    “儒墨道法,老前辈是在说寡人治国过重法家?”
    老巨子摇了摇头,“非也,草民更多的是提醒上君,草民对法家相知至深,其弊在求治太速。
    然速者易苛,易入富国穷民之途也,天将兴汉,惟愿戒之,世道沧桑,当从容求治也。”
    进入大殿,皎洁月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殿中宫灯大放光明,刘据默默沉思少顷,“在寡人之前,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没有藏富于民,而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间,做大朝廷政权,这是因为‘国强则民变,民强则国乱’。
    寡人的选择,使得大汉国民会越来越强,如果不在武力加以限制,大汉必将以‘强亡’。
    寡人不相信有君主能做的比寡人更好,至少五百年来,没有比寡人更好的君主,为使大汉稳定,强民之财,弱民之武,或许是眼下最合适的方法。
    如果巨子前辈有新解,请教寡人。”
    “无有。”
    老巨子几乎没有思考,便给出了回答。
    这一路,他已经想了太多,大汉是方帝国,如同一辆狂暴战车,向前的力太大了,加以掣肘,只会分崩离析。
    上君是古来贤君,但时代的局限就在那里,非人之智能够解决。
    “但是,草民希望一件事,当大汉律法无法给受害的人带来正义公平时,请上君允许私人报复,律法所不及之处,应为正当。”老巨子诚恳道。
    墨家不是必须存在,但公平正义应该长久存在。
    “寡人答应你。”刘据郑重道。
    “多谢上君,既如此,草民与墨家愿为上君献上一份礼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