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王臣
    整整一个午后,宣室殿都弥漫着一种亢奋气息。
    楚王刘注上奏交出王府三护卫,这对整个大汉朝制来说,是治式的根本变化。
    依然是那句话,大汉朝的建立,是诸侯联盟,哪怕所有的异姓诸侯王都为之覆灭,在国体尚在未定之中,各方还都没有形成政见方略共识之前,诸侯联盟得以在刘氏宗族内部保留下来。
    继续用以制衡开国功臣集团。
    但是,天底下没有不朽的势力,尤其在最高统治者,皇帝刻意打压之下,开国功臣集团能撑到高皇帝以降,至上君六代大汉君主,已然不易。
    没落不可避免。
    草创的帝国制度,经过数十年的进步,逐渐归于完善,而诸侯王的治制,逐渐变得弊大于利。
    自吕后以降,至上君五代大汉君主,也在有意削减诸侯王势力,时至今日,诸侯王的存在,仅有三个不可撼动之物。
    一、王府,二、三护卫,三,藩国赋税。
    三者的结合,给予了大汉诸侯王有形成藩镇的可能,哪怕微乎其微,可能性仍然存在。
    一旦天下有变,大汉诸侯王便可立刻利用大汉正统之名,手中的兵力和财力,征召藩国百姓为军。
    天下大道者,王道,霸道。
    天下治式者,诸侯制,郡县制。
    大汉霸王道杂之,诸侯郡县亦杂之。
    前者是不可变更之物,后者却不是,从孝文帝朝,大汉朝廷就有种论调,诸侯王与开国功臣集团同休。
    当开国功臣集团逐渐失去兵权,自然而然就休了,诸侯王们仰仗着高皇帝血脉,始终不愿意交出王府三护卫,让大汉君臣大为头痛。
    郎卫:负责保卫诸侯王宫殿内的安全,直接侍卫在诸侯王身边。
    郎卫的士兵多为良家子弟,武艺高强,忠诚可靠。
    宫卫:负责守卫诸侯王的宫门和宫殿外围,白天在宫门执勤,夜晚在宫内巡逻,确保宫殿区域的安全。
    城卫:负责守护诸侯王所在的城池,维护城池的安全和秩序,防止外部威胁。
    这三支护卫力量共同构成了大汉诸侯王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了诸侯王的安全和威严。
    太上皇位下楚王传承刘注,主动交清王府三护卫,并来长安王宅读书,将身家性命完全交托上君,仅留藩国赋税,表面上虽然没有撤国入汉,但本质上楚国不复存在。
    刘注神情肃穆,不似作伪。
    从他来到长安城后,就在做一件事,求见宗正卿的族叔刘辟强。
    然数月未得一见,直至此次廷议入宫前,他忽然接到了族叔的亲笔信,内容很简单,也很容易记,阅后即焚。
    “敢问楚王殿下对长安城、对王府三护卫有何展望?”
    初看之时,刘注一度以为族叔是想让他借大势,动用王府三护卫,进攻长安城,坐一坐那皇位,差点没有吓死。
    前来朝议的路上,他越想越不对,进入宣室殿后,他就知道自己想差了,等见证了赵王、胶西王、胶东王、常山王的终局,知道了“长安王宅”的存在,瞬间就想明白了。
    对长安城的展望,不是打进来,而是住进来。
    对王府三护卫的展望,不是把握住,而是交出去。
    楚王一脉,向来没有勃勃野心,人在藩国里,军政几乎托于国相,其实和在长安王宅没有多大区别。
    而且,入京以后,刘注仔细翻阅过上君当国执政的大事记,注意到一个“事实”,大事当前,上君第一次给出的条件,永远是最好的,如果无法抗衡,此时接受是最好的安排。
    是以,楚王刘注果断“投降”。
    有家训,“以楚王事为榜”的河间王刘基不假思索,膝跪上前道:“臣自愿上交王府三护卫,入长安王宅修身养性,读书明理。”
    十二王中,刘注、刘基之罪最少、最轻,却不等上君问罪,而放弃王府,交出护卫,久居长安,着实让其他十王傻了眼。
    同为高皇帝之后,怎么你们这些诸侯王和我们这些诸侯王不太一样呢?
    有天王爻辞就敢图谋造反的,有听从蛊惑就要迎回皇帝的,还有事有不偕就果断跪地投降的。
    为什么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做,就看个热闹,作为诸侯王的安全和威严就没了?
    这显得他们好呆啊。
    城阳王刘彭离、甾川王刘建、济北王刘胡等十王面面相觑,不知道要不要跟随楚王、河间王行事。
    刘据望着没有表态的诸侯王们,不再等待,“知道什么叫公忠体国了吗?这就叫公忠体国。”
    说到这里转向刘注、刘基,“好,冲着你们刚才这一番奏请,寡人就不追问楚国、河间国国事蜩螗,盗情如火的事了,两国王府三护卫由南军接手,王府由朝廷收回,进入长安王宅后,愿尔等一改旧习,弃恶从善。”
    “谨遵上君教诲!”刘注、刘基再拜道。
    “不过,族兄、族侄饱读诗书,又向来谨慎,所欠缺的,不在书情戏理,而在世事洞明,愿意出朝为官吗?”刘据露出了笑意。
    刘注与他同辈,刘基则是他晚辈,年轻、明理,这样的宗室人才,值得一用。
    刘注立刻就意识到,第一个接受上君条件的“好处”,来了。
    “鞠躬尽瘁,愿为上君国事效力!”
    上君国事?
    诸侯王们和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脸颊、嘴角不由得一阵抽搐,这是把陛下忘了啊?
    只差没说出“唯上君马首是瞻”的谗臣之言了。
    刘基再次跟随,恭声道:“粉身碎骨,愿为上君国事效力!”
    “寡人年少,丞相年迈,此君少相迈之际,全国朝政、军国大事,难免有疏漏或不济之处,族兄、族侄不妨入丞相府中,族兄辅助丞相协理政务。
    族侄议论军国大事,凡有重大案件审断、爵制袭封晋封、军务商议等事宜。
    全国朝政、军国大事仍以丞相意见为主,若族兄、族侄以为不妥的地方,上呈未央宫,再由寡人论断。”
    (本章完)